8月15-17日,第十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促进局、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6家单位主办,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承办。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促进局赵千钧副局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杨超司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丁艳锋副主任、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处蔡蕾处长、内大高光来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参加开幕式领导及嘉宾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186家高校、科研、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的569位注册参会代表,创下历年之最。大会期间呈献了8个精彩的大会报告,包括15日上午郭华东院士的“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桂建芳院士的“鱼类及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的多样性与可塑性”、高吉喜研究员的“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生态廊道构建技术与设想”、雷富民研究员的“鸟类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前景”,17日上午张偲院士的“南海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孔宏智研究员的“花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马克平研究员的“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张健教授的“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研究:人类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15日大会报告现场
17日大会报告现场
与此同时,本次大会还在16日晚上安排了前沿报告会,邀请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蒋林教授、德国马丁路德大学Helge Bruelheide教授分别作了题为“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is there a general positive relationship?”,“Mechanisms of 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 insights from Chinese subtropical forests”的报告。本次大会设立了15个专题报告会,包括近200个口头报告,涉及到森林、海洋、草原、城市等各种生境、植物、鸟类、昆虫、微生物等各种类群,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动植物、全球变化、生物地理、自然杂交等各个主题,内容极其丰富。本次大会专门为研究生设立了墙报展示环节,并进行了评选,为5位获奖者颁发了自然保护新秀奖。
会议期间,还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其他生物多样性相关活动,比如生物多样性编辑部举办的生物多样性科技论文与写作论坛、林冠专项网专题工作会议、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培训班。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是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首次采用网络直播同步进行,为更多的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会议筹办与召开期间,由生态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为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大量辛苦的工作。
自然保护新秀奖颁奖仪式
志愿者合影